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(公元1651年),当年顺治皇帝出于政治的需要,应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,尊黄教为国教,动用白银1700万两,在皇家园林北海内建了这座白塔,竣工后立白塔碑一座。
白塔由砖木石构成,造型独特,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格,属覆钵形建筑,在印度佛语中称为“翠堵波”。白塔高35.9米,由塔基、塔身、相轮、华盖四部分组成。塔基为砖石须弥座,其上是圆形塔身,最大直径为14米,也可称为塔肚。塔身正中是红色眼光门,周边饰有西番莲花图案,内为金字红地的“时轮咒”。相轮又称十三天,寓意佛教中修炼的十三个阶段。相轮顶部是铜制镏金华盖,分为天盘、地盘两层。在天盘上还有铜制仰月、太阳、火焰的图案,在地盘周围悬挂有16只铜铃。
2011年,适逢白塔建成360周年。北海公园园长刘耀忠表示,360年来,白塔虽历风雨而犹挺立于琼岛之颠,禁城之侧;阅尽沧桑而犹庄严典雅,风姿绰约。刘耀忠说:“我们有责任、有信心、有能力把这样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完好并传之后世,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尽微薄之力。”
为了保护和传承白塔独特的历史文化,建国后白塔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,其中2005年为了“金碧辉煌迎奥运”,琼华岛及白塔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全面修缮,修缮后的白塔洁白庄严,展示着佛教文化的魅力。在360年的历史长河中,白塔不仅承载了数代帝王天地人和的宏韬伟略,同时也记录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对北海的难忘情结。 |
|